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让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2月18日,“万千气象看四川”大型主题采访报道组来到位于成都高新区的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
“生态园内的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让我们实现了从‘书架’到‘货架’的‘关键一跃’。”作为从这里走出的企业之一,绿碳未来(四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廖静平讲述了公司的发展由来。
科技成果转化通常分为四个环节:技术原理构想、实验室研究、中试放大、产业化发展,中试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但许多初创团队或初创企业,不具备自己搭建中试平台的实力。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近年来慢慢的变多地方正在加快中试平台的布局步伐。
在成都高新区智能硬件中试生态园,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更多的企业正在依托这里的中试平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一跃”,成长为四川新质生产力的一分子。
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的展厅里,展示着绿碳未来(四川)科技有限公司的核心产品:呼吸式捕蚊机。
捕蚊机的核心部分,是四川大学唐成康博士团队研发的一款新型材料,它能捕获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浓度提升到与人体呼出二氧化碳浓度相近,从而吸引蚊子。因为蚊子选择攻击目标,主要靠“气味”,而这“气味”就是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
“这种捕捉蚊子的方式更加健康自然,同时捕蚊效果也很明显。”廖静平和记者说,团队从2015年就开始了基础理论研究,到2019年前后完成理论研究,转向市场产品转化阶段。
但科研成果后续的概念验证、工程验证、产品验证,这些中试所包含的环节,每一个都需要设备的使用和资金的投入。对于一个来自高校的科研团队,困难重重。
“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为咱们提供了中试熟化的‘一站式’服务,和我们大家一起完成了技术的优化、最终产品的呈现。”廖静平坦言,如果当时没有及时与成都本土的中试平台对接上,团队可能就带着项目落户到沿海城市了。
如今,这款呼吸式捕蚊机已在多个场合大显身手。不仅亮相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在成都活水公园长期“服役”,还成功地走出了四川。
“去年底,我们中标了云南一座城市的政府采购订单,拿到了首批2000台的订单,后续还将陆续新增其他批次订单,预计达到一万台左右。”廖静平向记者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在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负责人田勇看来,中试平台的建设可以大幅度降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我们服务的一家成都本土科技公司是做小型洗衣机、烘干机的,之前他们的产业链都是建在青岛,后来在产品迭代升级过程中,找到了我们做中试环节,在中试过程中,我们帮他们在本地建立起了供应链,最终这款迭代升级后的洗烘一体产品在成都实现生产制造。”
“现在每周都有两三个项目找过来,想在我们这里做中试。”田勇介绍,自平台运营以来,已为上百家科技公司、高校院所提供服务,推动200多个科研项目实现产业化。
在采访现场,记者发现一个细节,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有着“国资”背景,由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与成都高新岷山行动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后者,是成都高新区专门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国有平台公司。
国有平台的加入,反映了地方对中试平台建设的重视。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去年1月,成都高新区启动实施中试跨越行动计划,并配套了“中试十条”专项政策,明确建设中试平台最高可获5000万元支持,重大突破型平台可量身定做支持政策,中试项目最高可获1000万元支持。据田勇介绍,当前蜂鸟智造(成都)科技有限公司还在联合成都高新区天使母基金和其他国资,发起成立全国首只中试平台参与管理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创投基金,其“中试+孵化+投资”的科技服务体系已雏形初现。
从一域观全局。去年底召开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确指出,将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平台、技术转移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让更多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
市州相关领域的中试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在巴蜀大地加速涌现。田勇对未来信心十足:“蜂鸟虽然体型小,但却着很快的飞行速度,我们取名‘蜂鸟’,也是希望我们的平台,能像蜂鸟一样,快速响应企业的需求,助力他们跨过科技成果转化的鸿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蜀ICP备05003517号川公网安备 10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110150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101号
举报线遂宁市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电话(传真)遂宁传媒集团廉洁监督举报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