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煤场关停和碳酸钙企业整合的井陉县南峪镇,紧密结合乡镇资源禀赋和特色农业优势,积极开展菊花等中药材种植。近日,当地村民种植的菊花喜获丰收。 河北日报通讯员 张海强摄
近日,国家生态环境部命名全国35个地区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石家庄市井陉县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县榜上有名。
井陉县曾是全国最大的钙镁产业聚集区,有全国最大的煤炭二级交易市场,因过度开发,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落下一些生态欠账。近年来,井陉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他们深谋绿色布局、深化环境治理、深挖生态潜力,以一系列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好路子。
10月28日,井陉县南峪镇张家洼村晶茂园家庭农场的车间里,摆满了菊花的一摞摞烘干盘被送进烘干机。
令人很难来想象,眼前这位新型职业农民,3年前还是一名碳酸钙生产企业的老板,脚下这个中药材初加工车间就是他以前的工厂。
如今,流转百余亩土地,搞起了菊花、柴胡等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张建春还带领着乡亲们捡起了“绵河水磨面粉”传统非遗项目,建成了水磨磨坊。
望着远处的青山绿水,张建春笑容灿烂:“从‘靠山吃山’到现在端起生态碗、吃上农业饭,靠的是党和政府壮士断腕的决心和背水一战的勇气。”
靠山吃山、靠路吃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井陉县依托丰富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和晋煤外运主要通道优势,形成了“一白一黑”两大产业。高峰时期,全县一度有400多个采矿企业,50多家碳酸钙企业,500余个露天煤场。“当时,一个碳酸钙厂的年利润最少在100万元以上。”张建春说。
矿山开采造成山体千疮百孔,生态破坏面积长期居于石家庄首位,而运煤、洗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更是染黑了井陉的山山水水。
面对不断亮起的生态“红灯”,井陉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必须坚决摒弃‘开山放炮、靠山吃山’的传统路径依赖,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井陉县委书记刘玉渭说。
聚焦思想转换和路径转轨,通过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讨论”活动,凝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共识。同时,结合省市对井陉的新定位,明确“换道超车”,摒弃以往低端、粗放、污染的老路,确定了一条“绿色为底、五彩缤纷”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路。
在产业转型上,推动发展布局向“生态”聚焦,快速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全县500多家煤场、26家洗煤厂全部关停退出;整合52家碳酸钙企业,不断压减产能;加快矿山修复,打造全生命周期绿色矿山;对新上产业实现最严格的环保准入政策。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关停不是目的,保护自然环境、倒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才是初衷。
在井陉县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的中控室,许江伟正在监测生产线米长大型烘干筒的运作情况,他的白衬衫干净整洁。
1999年建厂,许江伟是第一批职工。“那时从露天烧灰窑到烘干炕上铲灰,灰头土脸的脏活累活样样都干过,现在能穿着白衬衫坐在办公的地方里指挥着机器干活,真像做梦一样。”
如今,在这座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的现代化车间里,离心、烘干和包装等生产线全部实现了自动化。
“企业要发展就必须改变粗放的生产模式,向着环保科技的方向转型。”井陉县华北碳酸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力成介绍,公司2017年投资3000万元推倒重建的车间,生产工序上实现了密闭化,烘干环节引入了上安电厂的余热,不仅减少了污染,实现了节能,而且产值还比以前增长了一大截。
大刀阔斧对碳酸钙行业提档升级。近年来,全县筹集资金1亿元,撬动企业资金3.5亿元,将52家碳酸钙企业整合为18家,制定了高于国家标准的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21项标准,并完成了绿色能源替代,实现了从资源型、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科技型的转变。在产能压减的情况下经济效益不降反升,纳税额同比增长51%,9家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20强。
经济和环保要兼顾。面对长期粗放开采带来的生态隐患,井陉县反复研究,创新推出了“矿权重组、腾笼换鸟”矿山整合思路,面向全社会公开招选整合主体,46家持证矿山整合重组为6家,着力打造了以井陉县茂鑫矿业有限公司、河北九洲矿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矿山试点。
走进井陉2号矿山,干净整洁的生产区,绿树环绕的花园,彻底颠覆了记者对矿山的认知。
“我们在生产中,采用了全自动数字化管理系统,39台负压状态的除尘器分布在每个可能出现扬尘的生产环节,做到了无尘开采、无尘加工、无尘运输,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率达到了100%。”井陉县茂鑫矿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高亚军说,他们还聘请了专业的设计团队,采用边开采、边治理方式,倾力打造园林式绿色矿山。
在做好碳酸钙、矿山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井陉县深入开展污染治理攻坚战,相继实施了一系列专项治理行动。其中,采用宜景则景、宜建则建、宜绿则绿的修复模式,与省地矿局战略合作,开展221处矿山迹地生态修复,完全解决几十年来的环境欠账。
井陉县以优质、独特的生态环境及附加了优质生态环境的生态产品,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以此来实现生态环境价值。
深挖山水生态潜力,厚植文化内涵,培育全新发展动能,在井陉县干部群众中形成共识。
在井陉县南障城镇大梁江村举人府的九重院落里,记者见到村党支部书记梁瑞锁时,他正拉着村里退休教师梁文科,挖掘镶嵌在古建筑上的历史故事,准备编入最新的景区讲解词里。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太行天路”建成通车,包括大梁江在内的几十个古村落实现了“串珠成链”,沉睡千年的古村落旅游资源被唤醒,以传统村落保护区为核心的山地多彩经济带逐渐形成。“我们要依托古村落、非遗民俗等丰富的原生态资源,带领乡亲们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真正在山水之间开拓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梁瑞锁信心十足。
旅游的发展,进一步催生了“后备厢经济”。经历了煤场关停和碳酸钙企业整合的南峪镇,抓住这一机遇,紧密结合乡镇资源禀赋和特色农业优势,培育了花椒、特色林果、小杂粮等特色农业品牌,并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高山地农作物附加值,农业产业化实现了提档升级、脱胎换骨,游人的汽车里装满了井陉的特色农产品。
“明年大家就能吃上正宗的地都红薯粉条啦!”曾经的煤老板段志军如今是远近闻名的“地都红薯哥”,70亩的山地红薯第一年收获便被抢购一空。如今,段志军开始筹建粉条加工厂,用南峪当地传统制作流程与工艺,打造纯手工粉条品牌。
绿水青山,带来了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擦亮了井陉招商引资的“绿色名片”。2019年以来,井陉县紧紧围绕石家庄市“4+4”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和“四种类型经济”要求,充分的利用县域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先后引进了中联铁运、嘉华特种水泥、蓝城康养、惠士新建材等21个无污染、低能耗新兴起的产业项目。
“我们将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不断的改革创新中,通过完善财政奖补、人才保障、资源配置、考核评价、营商环境等各项鼓励政策,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创新绿色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刘玉渭表示。